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求真网 — 让真理传播更远
               专业接地气说真话的公益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际数学大赛第六挺正常,中国奥数应回归本位促进数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维码 145379
作者:真教育网址:http://qzjy114.com

在2月25日举行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中国队6名参赛者有4人获得银牌,1人获得铜牌,1人获得鼓励奖。团体总分中国队名列第六。这个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在很多人印象中,国际数学竞赛中国学生摘金夺银不在话下,而这次的成绩让很多网友担忧,中国年轻人的数学水平是不是落后了?这真的是一场全军覆没的比赛吗?治理“全民奥数”有错吗?奥数培训到底该怎样拔出真尖子?


领队:看作锻炼机会 没有刻意追第十一届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网站提供的名单显示,这次中国团队有6名选手参赛,另外还有领队和副领队各1人。

6名中国参赛者中,没有人获得金牌,4人获得银牌,1人获得铜牌,1人获鼓励奖。团体排名中,美国队第一,中国队排在第六位。


排行榜

对比由中国数学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名单》来看,这次参赛的6名选手都在2019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名单中,并且都来自上海的学校。

罗马尼亚大师杯赛中国队领队 瞿振华:

“罗马尼亚大师杯赛邀请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成绩较好的国家参赛,是想要给高水平的学生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比赛。它的赛题有时比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还要困难。

我国选派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中成绩较好的省份组队参赛,一方面是考虑到组队和签证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我们只是把罗马尼亚大师杯看作锻炼队伍的机会,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成绩。

今年罗马尼亚大师杯由上海组队参加,参加的六名学生都是在刚结束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中获得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选手。”

一道题“全军覆没”?领队:暴露一些问题

比赛中,有一题中国选手无一做对,甚至有些教练都不会做,有网友对此颇有异议。对此,领队瞿振华认为,确实暴露了一些问题。

竞赛第三题中国队无一人做对

罗马尼亚大师杯赛中国队领队 瞿振华:

“总体来说,我们选手都发挥了自身的水平,虽然没有金牌有一些遗憾。有3名选手获得35分,与金牌线37分差之毫厘。

主要问题是第三题我们没有一个同学做出来,显示出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具有一些高等背景的组合问题时视野不够宽阔,这是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取消奥数加分 我们的数学教育真的倒退了吗?

各种学科竞赛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数学竞赛内容,曾一度因与升学挂钩等因素受到追捧。它不仅是升学加分的利器,也被当做拓展思维的法宝。

1994年,国家教委就发出通知,除了国际奥数集训队,社会上的其它奥校一律停办。此后教育部门屡屡下发禁令,但市场依旧红火。

2014年,相关文件中明确,取消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竞赛热”有所退烧。

2018年,教育部要求全面清理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

近期,教育部正在进行竞赛的清理认定工作,经过认定之后,清单之外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将一律不得组织进行。

因此有舆论认为,这是不是说明“不学奥数我们的数学教育效果是不是不好了?不能出顶尖人才了?” 还有些人把原因归结为我国取消奥数比赛加分、治理“全民奥数”,并呼吁反思治理奥数的相关政策。

中国梦教育梦顶图.gif


 中国陶行知真教育思想研究者 湖北数学学会奥林匹克教练员  张建安:

“国家治理全民奥数热的思路是正确的。是反对全民一窝蜂式学奥数不让其沦为升学工具淡化其功利性,以正确引导回归奥林匹克数学促进数学教育发展的本真,让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学习纯净的奥数是一种真正的因材施教,不可否认已形成体系和权威的国际奥林匹克确实能发现和培养数学人才,而且对当前数学课程教学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既不能全民热捧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回归其本真。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我国教育才可能走向个性化与多元化,才能实现真正国际化,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但在我国,很多学生本身对奥数没有兴趣而且并不是学有余力,也被迫学习奥数,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更有发展潜力。那么这实质上不但是负担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国目前还要推进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多元化教育的改革。”

如何拔出奥数真尖子?

数学竞赛的本意是为了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走向数学研究或者其他以数学为基础的学科研究。那么在现有的政策下,该如何发现并选拔奥数真尖子,为将来我国的顶尖人才脱颖而出做储备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奥数,通常也就是3%、5%左右的人可能有这方面的优势,应该让他们去自主的参加这项活动。对于竞赛类的学习内容,要建立多元、自主的机制。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 范四清:

“第一,教育部门应为优秀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优秀的孩子有展示的舞台;第二,让学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活动,不应该与升学挂钩,这方面政策应进一步加强,让真正爱好的孩子去投入到数学兴趣的培养中去;第三,要加强数学竞赛指导老师的培训,不要让没有资质的老师来误导孩子。

罗马尼亚大师杯赛中国队领队 瞿振华:

“一方面,我们应该淡化对国际奥数竞赛成绩的过分看重,让其回归本质,它只是高中学生展示自我数学解题水平的一个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给数学有特长的学生一个平台,让数学竞赛发挥本来的作用:普及与提高,激发学习兴趣。”

▌本文来源:网络综合求真教育网整理



            回首页


手机扫一扫上求真教育网 回首页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